狗狗为什么喜欢把食物埋起来?
动物将食物藏起来的行为在自然界的许多物种中都存在着,如猫科、鼬科、灵狗属的动物都会藏食;鸟类中,鹰科、杜鹃属的一些种类都有这种行为;水生动物中,也有海豹等会将捕到的鱼藏在沙子里,然后再返回去吃掉。 动物的这些“储藏行为”主要受两种生理机制的调控,即摄食-排泄周期(FE)和摄食频率调节系统(SFRS). FE是由脑干中的饱觉中枢控制的,其作用是使动物将食物贮存在体内或排出体外的一个循环过程。
在FE的第一个阶段,动物摄取一定量的食物;然后在第二个阶段,食物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量;当饱和状态达到时,在第三个阶段,动物产生“饱腹信号”从而停止进食,并将尚未消化的食物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来避免能量消耗。在FE的第四个阶段,动物开始排泄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以及未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 在上述生理机制的作用下,动物会反复多次进行食物摄取与排泄的过程以维持一定的能量储备。而SFRS则能够对动物的摄食频率进行调整,该系统的神经节位于下丘脑外侧区,由两个独立且相互作用的环路构成:一个是抑制性环路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 )通过刺激垂体前叶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另一个是兴奋性环路上,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GHRH)通过促进垂体前叶细胞分泌生长激素(GH)的方式来减少动物摄食的频率,这两个环路的相互作用使得动物能够将每天的食物摄入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避免能量的浪费和对食物的竞争。
因此,从上述生理学机制可以看出,动物们将自己的猎物藏于隐秘之地的行为是一种自然的生存反应,它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自身食物能量储备来应对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例如冬季来临时的食物短缺或种群间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