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死了还活么?
我养的第一只猫,是邻居送的。很乖,喜欢和我玩,爱趴在我的脚上睡觉。可是来我家两个多礼拜后,一天早晨我发现它口鼻流出透明粘液,一动不动地趴着。我以为它睡熟了,推了推它的身子,却推不开!当时怕极了,不知道它生病还是中毒了,急得直掉眼泪。后来打了120,医生来了之后给猫做了急救,但是没救过来。医生说可能是肠胃有问题,猫空腹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在肚子里坏了。那只猫是我最好的朋友,陪我度过了最难熬的高三时光。它去世的时候我心里难受极了,像空了一块。 但是几年后,我又有了一个好朋友——我的第二只猫。刚开始和它相处的时候,它总是不让我摸,也不让我靠近。可是后来我渐渐得到了它的信任,能抚摸它、和它亲近了。我们成了最好朋友。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下班回家进屋以后,发现它趴在客厅中央,动都不动。我喊了它一声,没有反应。走过去轻轻碰了一下它的身体,已经冰凉了。我没有哭,因为我觉得它可能是在外面和别的野猫打架的时候受了伤,自己回家了。
第二天我请了假,去了动物医院,想把它送回去。到了那里我才知道,原来它是得了急性胰腺炎,肚子里面都积水了,疼得厉害。如果当天就接受治疗,或许还能救回来……可是它太瘦了,医院给它做了抽血化验,又说它贫血得很厉害。医生看着我,说这种病治好了也会复发的,而且要花很多钱,你们家长回去了会同意给你治吗? 我当时没钱,家里也不同意我再养第二只猫。最后,我只能抱着它离开了医院。 在路上,我对它说了好多心里话——“我知道你喜欢吃啥,知道你最爱哪件衣服的味道,也了解你讨厌闻什么东西……”说到最后,我哭了。
回到住处后,我把它抱起来,让它靠在我胸口。它睁大眼睛看着我,眼睛里充满了真诚。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应该珍惜眼前人。于是,我带它去吃了好吃的一顿饭,买了一堆喜欢的零食,然后回了家。 那几天,我们在一起过了非常愉快的日子,它也从不爱我到逐渐对我温柔。可惜,好景不长。几天后早上醒来,我发现它又孤零零地躲在门后。我走过去摸了摸它的头,问它为什么又不理我了。它看了看我,“咕”的一声,吐了我一身。
这次我赶紧把医生叫了过来,可是已经晚了。它得了狂犬病。三天后,它去世了。 我把第三只猫的尸体埋在公园的花坛里。每天下班我都会去那里坐一坐,回忆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 而现在,我又拥有了第四只小猫。
首先我们对死亡的含义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当心脏和肺部停止工作,人体开始走向临床意义上的死亡,在接下来的4~6分钟内,大脑神经不可逆地丧失功能,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紧随其后。而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心脏停止跳动的患者还有可能存在大脑活动,这一阶段有时会持续一小时之久,在这期间,患者完全可能发生意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间点。
濒死体验是指当人们因脑缺氧等原因即将或者假装死亡时产生的种种幻觉,如超脱尘世之感、感受到仁慈的光明或灵体、时光倒流回顾人生、经历隧道(在黑暗中看到越来越亮的光)等等。不过由于濒死体验多发生于无法在清醒后叙述该过程的患者身上,它的真实性和成因都饱受争议。
美国心脏协会201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在10年来对1500名心脏患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认为,大约20%的人有过濒死体验。在对152名有濒死体验的患者进行的调查中,只有40%感觉到有温暖的光照临,13%感觉到与灵体谈话,还有39%感觉到时光到流回顾人生,仅有3%认为自己游离于身体之外而感觉到“外部实在”。这些感受大多只持续了几分钟,只有2%的受调查者认为其持续了30分钟以上。
该研究显示,大部分有濒死体验的患者在出现濒死体验时已经没有了脑电活动,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由临床死亡发展成为了脑死亡,是严格意义上的“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死之后仍能有意识地感觉到周围存在是可信的,但是,从上述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游离于身体之外的感受只占濒死体验的极少部分,而且持续时间很短。
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讲,一个人死后成为游荡的恶灵害人的鬼故事基本上都是无稽之谈,人们死后游荡于身体周边的感觉更像是大脑在“最后一哆嗦”而已。
人类对死亡的思考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有“未知生,焉知死”一说,我们似乎总不愿意去思考这样一个必然将要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事件,所以,在缺乏对死亡应有认知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将“死后灵魂是否会存在”、“是否存在阴阳两界”等看作哲学的、伦理的话题而带进棺材,不愿去证实。而对于科学工作者,他们把死亡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器官移植等现代医学手段的发展,人们对死亡的含义以及死亡过程的阶段划分有了愈发准确的认识。而在生物科学取得令人炫目成就的今天,对死亡之谜的探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上文提到的濒死体验现象的确认。人们也逐渐认为,死后的生命是可能存在的一种人类生命形态。
美国著名死亡学专家比尔·亚瑟在1976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死亡的研究的期刊《死亡研究》。随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大学开设了死亡学专业,美国也有学者尝试创建“虚拟天堂”。死亡问题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人类学中一个研究热点。
死亡研究的兴起与西方社会文化有关,从基督教开始,西方人认为现世是一切苦难与罪恶的根源,灵魂摆脱肉体是美好的新生,因此对死亡的探讨是西方文明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是,无论从任何意义讨论死亡问题对于人的生活都不无裨益。
“死之视生如狂。”庄子的这句名言在21世纪的今天仍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