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狗有几个版本?
八哥是国人养的第一宠物,有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可上溯到商周时期。 八哥本名鹦鹆,因雄鹦鹆的叫声似“八百”,故称“八哥”;又因其羽毛颜色黑亮且有光泽、形似乌鸦,故也称“乌鸫”[dōng](音同“东”)。 唐代诗人罗隐有一首咏鸟诗《莺》:“翠羽妆成对月鸾,玉钗垂鬓怯婵娟。”其中“对月鸾”就是指八哥。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八哥》中认为,八哥“能语善歌”且“雌雄不同色……雄者全身黑色,雌者背纹及腹下赤黄色而已。” 八哥不仅能模仿人说话,还能学各种鸟叫,以及学箫笛和锣鼓等乐器的声音。不过它不能像鹦鹉那样学人写字、算数和念经。 到了清代,人们已经培育出了白肩八哥和黄腹斑八哥等品系,并作为宠物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鸟类之一。
白肩八哥,全身灰褐色,头颈、肩和上胸部的裸露皮肤为白色或粉红色; 黄腹斑八哥背部及翼羽的颜色较深,胸部及腹面的颜色则较浅,身体上部呈金属绿或深蓝色,并有黑边;尾羽的长度约为身高的2倍,嘴峰和脚为橙黄色。 这2个品种是最早被人工育种的八哥,后来人们还培育出了蓝喉八哥、凤头八哥和黄冠八哥等新品种。
现代的宠物八哥已不再像它们的祖先那么善飞,而是更适合在室内饲养。它们喜欢啄吃食物,但不爱啃骨渣和硬塑料之类的“脏物”。主人在清理饭桌和喂食的时候要注意把骨头渣和塑料之类的物品挑出来,以免被其吞咽后出现危险。 由于人类的干预,八哥的野生分布范围正在逐渐缩小。目前中国境内只有西南部的西双版纳还有少量的原生林,此外就是华南地区一些山地的原始森林里也有零星分布。
虽然人们已经成功地繁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八哥幼雏,并且让它们成长为体态丰满、颜色鲜艳的成鸟,但在自然环境中这些小鸟能够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的概率却非常低。 目前,八哥已经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级濒危野生动物名录》之中,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