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狗在古代叫什么?
“犬”字在古籍里非常常见,所以从字形就可以知道,古代是养宠的主要形式之一,《礼记·檀弓下》里有:“犬死,谁执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葬礼上)狗死了,谁来把狗捡起来处理掉呢? 不过这个时候的“犬”和现代意义的狗已经相差不远了。考古发现汉代的陶俑动物陶俑中就有狗的形象,而唐代的俑狗则和真狗一般大,可见汉唐时期人们就已经培育出了体型较大的家养犬。
但大家印象中狗狗都应该是毛茸茸、可爱粘人的吧!可是古人笔下的犬却不是这样。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遭;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描述的可是香獐子!香獐子是一种小兽,比兔子略大,雌雄异形,四肢较短,体形像鹿,头呈圆锥形,耳小而圆,尾短。 至于气味嘛……曹植《七步诗》中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急”,说的就是这两兄弟——豆萁和豆子。古书里的豆子都是未成熟的小豆豆,看起来和豆芽差不多,这种食物清苦寡淡,据说吃完以后嘴里会留有余香。
不过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养宠物呀,普通人家的孩子在玩伴方面可是要“仰仗”邻居家的“阿黄”“阿花”们多多关照的。比如杜甫有“娇儿不离侧,膝上蟠蜿蛇”,李端有“故犬依立久,孤萤照行忙”,韦应物的“自随孤月影,夜夜池边宿。尽日不成寐,沉忧病相续”,还有张籍的“静守香炉烟,清标空自在。黄昏不睡者,应数贫病人”等等,这些诗句中提到的“娇儿”“故犬”“孤萤”等其实都是在指“宠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