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狗在古代叫什么?

幸子幸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犬”字在古籍里非常常见,所以从字形就可以知道,古代是养宠的主要形式之一,《礼记·檀弓下》里有:“犬死,谁执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葬礼上)狗死了,谁来把狗捡起来处理掉呢? 不过这个时候的“犬”和现代意义的狗已经相差不远了。考古发现汉代的陶俑动物陶俑中就有狗的形象,而唐代的俑狗则和真狗一般大,可见汉唐时期人们就已经培育出了体型较大的家养犬。

但大家印象中狗狗都应该是毛茸茸、可爱粘人的吧!可是古人笔下的犬却不是这样。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遭;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描述的可是香獐子!香獐子是一种小兽,比兔子略大,雌雄异形,四肢较短,体形像鹿,头呈圆锥形,耳小而圆,尾短。 至于气味嘛……曹植《七步诗》中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急”,说的就是这两兄弟——豆萁和豆子。古书里的豆子都是未成熟的小豆豆,看起来和豆芽差不多,这种食物清苦寡淡,据说吃完以后嘴里会留有余香。

不过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养宠物呀,普通人家的孩子在玩伴方面可是要“仰仗”邻居家的“阿黄”“阿花”们多多关照的。比如杜甫有“娇儿不离侧,膝上蟠蜿蛇”,李端有“故犬依立久,孤萤照行忙”,韦应物的“自随孤月影,夜夜池边宿。尽日不成寐,沉忧病相续”,还有张籍的“静守香炉烟,清标空自在。黄昏不睡者,应数贫病人”等等,这些诗句中提到的“娇儿”“故犬”“孤萤”等其实都是在指“宠物”哦!

迟一鸣迟一鸣优质答主

古人对养狗的看法,和现在不一样。狗是通人性的,有人感情。能听从主人的差使。所以,养狗也叫“养情”、“养禽”。

“禽”,就是能差使的东西。比方,车马,也可以叫“禽”,《诗经》云:良马五之,嘉禽御之。在《诗经》时代,大狗是可以和良马来比的,所以可以“御”,坐在上面拉车。

因为狗能警备危险,所以,养狗,也叫养“备”、“饲”。《左传》里云:王使富辛侍于侧,苏合御,养禽与叔先追备乘。这句里的养禽,就是养了一条大狗来备鞍骑。所以苏合去驾车的时候,和国王一起出行的还有狗和人。后来,养狗也有了专门的称呼“养苏”,和“养禽”、“养备”是一个意思。

养狗,除了大狗。还可以有小狗。古代对大狗的称呼有两个,一是乌、二是猃。《诗经》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鱼是鲤,女是子。这“子”是“女”字加一个“犬”,指的就是长得出挑好看的大狗。

而小狗,有两个称呼。一是“蜀”,一是“狡”。为什么犬加“虫”字就是小狗?“虫”字在古语里的意思就是幼小之物。比方幼虫。所以,犬加虫就是小狗。而狡是狡黠的意思,所以,犬加狡就是小聪明的小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