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冠状病毒如何治疗?

宋再福宋再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好感兴趣,正好最近看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献,来分享下我的看法! 猫冠状病毒(Feline coronavirus)是引起猫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唯一能感染动物的病原微生物。根据序列和致病力不同,该病毒可分为两个亚群:

1.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 (FIPV) :致病性强,可引起典型的 FIP 病;

2. Feline enteric coronavirus (FECV): 致病性弱,引起的疾病主要为较轻微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目前国内外对于猫冠状病毒的研究较多,但关于犬冠状病毒研究较少。有报道显示犬也可感染 FIPV,而且有发展成 FIP 的危险,但由于实验动物模型难以建立及缺少合适疫苗,导致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仍缺乏有效手段[1-3] 。 了解猫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机理等对今后该病毒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病原学 1. 形态与结构 猫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有包膜单链 RNA 病毒。已发现的冠状病毒属成员一般分为甲、乙、丙三个基因组型,分别对应 alpha、beta 和 gamma 组。其中 beta 组又可分为 A、B 两个亚组。GenBank 中已登陆许多种冠状病毒基因,根据现有核酸序列差异将已知冠状病毒进一步划分,大多数可以归为不同的 GenOsp。

据推测,不同基因组型的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同一祖先,随着物种进化而分化成不同的 genome 型。目前已经在哺乳类和鸟类类群中发现了大量的冠状病毒,但人类中的冠状病毒主要是 hCoV-229E/NL63,hCoV-OC43 和 hCoV-HKU1 这三种类型的冠状病毒[5]。 猫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大小约为 30 kb, 是目前所知冠状病毒属成员中基因组最小的一个。其基因组含有两个开放阅读框(ORF):ORF1a 编码病毒蛋白 NSP1~NSP17 ;ORF1b 编码病毒蛋白 NSP20~NSP77[5]。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在细胞内合成子代病毒颗粒。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 60nm,由外膜和核心组成。

二) 传染源 为猫肠道内正常菌群,可存在于消化液中,也可随粪便排出。当动物抵抗力下降时,病毒进入消化道并感染肠道上皮细胞,随后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全身感染。本病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且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系统等途径传播,故认为粪便以及接触传播可能是主要传播途径。

三) 流行情况 在我国部分地区曾调查发现有犬感染猫冠状病毒,但未见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有可能病毒已经定型,但由于机体免疫机制的存在而处于隐性感染状态[8]。也有研究发现猫冠状病毒在犬胃肠道内的定殖率高于其他部位,说明该病毒可能在犬体内具有一定潜伏性,可以持续存在而不致发病[9]。 而国外研究发现在感染 FEPV 的猫粪便中,病毒滴度很高,因此认为粪-口途径是该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9]。 由于病毒在消化道内能够存活,并且能够在不同种属间横向传染,故认为该病毒能够造成不同动物间传播。另外,动物饲养过程中不良的喂养习惯如吃剩的食物被其它同笼动物摄入也可能引起该病的发生。

四)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临床检查可见呕吐、泄泻、消瘦,严重者可死亡。消化道黏膜出现充血、水肿,表面覆盖白色片状伪膜,部分胃粘膜弥漫性出血,肠粘膜上有多数浅表糜烂,指检可触知肠蠕动音亢进,腹部听诊满腹肠鸣音。个别病例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通过电镜观察发现,猫在感染 FIPV 后 1~2 周,消化道黏膜脱落,大量病毒颗粒释放到消化道腔内,此时病毒血症期结束,病毒颗粒开始复制,出现消化道的症状[10]。

五) 鉴定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学检查。从粪便或消化道粘膜刮取物中分离出 FepC 或 RNA 能检出 FIPV 阳性结果,则可确诊为猫冠状病毒感染。血清抗体水平检测也能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六) 预防 应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及时清除粪便中有机质,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消毒犬舍及其周边环境,保持通风干燥。 疫苗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 IgG 抗体,保护机体免受病毒侵袭。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猫冠状疫苗多为灭活苗,即使用病毒株培养收集感染因子,通过高温杀死病毒同时保留抗原物质,使用时注射至动物体内,刺激机体产生抵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